ID518346562

著名心理学家孙时进访谈:父母要戒掉"孩子瘾"

人物名片:

  孙时进,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、心理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兼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。出版有《社会心理学》、《心理学概论》、《管理心理学》等著作。

  9月17日—18日,他应邀参加在奉化举办的“海峡两岸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弥勒文化研讨会”暨“复旦·奉化心理研究与实践基地”揭牌仪式,并作主题演讲。

  记者:孙教授,心理学总给我们一种神秘的感觉,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与“人本主义心理学”有关,先给我们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。

  孙时进: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,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,心理学上的“第三势力”。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,强调人的尊严、价值、创造力和自我实现,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,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。

  作为心理学派的后起之秀,人本主义学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。

  记者: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当今有何意义?

  孙时进:很多人觉得心理学就是用来治疗心理问题的,其实它的应用很广泛:教育、企业管理、亲子关系、婚姻关系等。很多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内心的不和谐。人本主义心理学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,只有认识自己更多,个人的自觉才更有可能。同时,它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潜能。如果说哲学叫你认识你自己,变成明白人,那么人本主义则让你获得自然的成长状态,能够真正活出自己。所以,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今天意义重大。

比如,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对其一生都影响深远,尤其是童年的心理有过创伤后。比如我们经常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,这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。老一辈人大多拼命赚钱,但是不舍得花钱,这是特定年代的贫穷经历让他们没有物质的安全感。现在的年轻人则是努力赚钱,也大胆花钱,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他们对物质享受充满乐趣。如今,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,我发现新成长起来的一些孩子身上有了新的特点,他们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而不再以赚钱为唯一的导向。

  所以,如果每个人都自觉地省察,我们的心理会更加健康,每个人的成长会更加完善,家庭生活会更加幸福,管理会更加高效,当今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大的改善。

  记者:如今,正能量是大家都喜欢用的词,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能量,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理解它?

  孙时进:首先,我想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,都是能量。人本主义心理学说,“佛魔一念间”,两者是会转化的。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,跑步对于乌龟来说是没有尊严,是不能体现生存价值的,因为乌龟注定是要失败,它必定是压抑的,只能从中得到创伤。如果乌龟的心理强大到没有被龟兔赛跑的现实所压垮,那它的心理一定是反常的,比如希望兔子生病,半路睡觉,或者出点什么差错等,反正都是负能量的想法。

  正能量当然是好的,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负能量,而是需要具体分析和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负能量,能不能把它转化为正能量。正能量会产生负能量,负能量也可以转化为正能量。比如,很多孩子因为家长对他的要求特别高,总是被父母否定,活得特别累,常常处在压抑和自卑中得不到释放,父母如此的爱注定会换来孩子的恨,因为孩子得不到平等和尊严。比如一个孩子有网瘾,家长不是简单地否定孩子和粗暴地干涉,而是发现孩子真的喜欢网络并有天赋后,决定支持孩子,终于把孩子培养成了很有知名度的IT精英。退一步,海阔天空,但是很多父母做不到。

  记者:您对老年心理学也很有研究,如今中国社会越来越趋向老龄化,空巢家庭日益增多,您对老年人的心理调节方面有什么建议?

  孙时进:我认为,随着社会的发展,老年人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。在农业社会,没有体力就意味着衰老,而在如今,体力不再是区别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,相反,智力的因素和经验的积累更为重要。孔子说: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也就是说:三十岁学成自立,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。五十岁时,知道万事都有天命,六十岁时,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,到了七十岁,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。到了一定年龄,老人思想更加成熟,更加有价值。

  所以,我提出老年人口红利的概念,在信息社会,精神财富需要大力挖掘,老年人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,有时还是年轻人所无法企及的。

  说到空巢家庭,我曾经提出父母要戒掉“孩子瘾”,如果说网瘾、烟瘾影响的是一个人,那么“孩子瘾”影响的是双方,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。这点我们应该学习西方鼓励孩子18岁独立的观念,如今啃老的孩子这么多,都是父母自己纵容的。我们知道,在所有的感情中,只有父母与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的,终有一天,孩子是要离开父母的。所以父母要学着放手和剥离,孩子不是父母的全部,活好你自己才是精彩的人生。


(原文来源于中国宁波网,编辑:15.2.10)

评论